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.jpg 

戲名: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

導演/劇本改編:楊世彭

原著: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 BY Mitch Albom

演員:金士傑、卜學亮

場次:2011224  19:30pm  社教館

 

 

雖然主講死亡,但我覺得本戲點出更多對生命的愛戀…

 

 

大學時讀過原著小說,經過幾年社會、人生歷練,很多當年似懂非懂的書中概念,現在回想起來,雖不一定通通理解,可至少主角米奇心態想法,感覺相當熟悉- 某個部分的我應該也變得跟米奇一樣,對於沉重/麻煩議題選擇以忽略來逃避,故作開心歡樂地度過每一天…… 只不過,有些事,尤其死亡,往往在下一秒就衝進來殺得大家措手不及,不是躲開就會碰不到。

 

 

一如戲中的米奇與莫利教授,生活看似一帆風順,卻沒想到病痛隔天就找上門,而且以最痛苦難看的狀況呈現在眾人面前,連正面面對都是個問題,更別提如何解決/適應。

 

 

 

劇設感覺上像是米奇每週二去探望教授,並從對談中獲得種種啟發。 可實際觀賞內容,莫利並非如其頭銜『教授』那般單方面提供想法,他也讓觀眾見識到自己脆弱無助的一面,或許更應該說,莫利亦從這14堂課程中逐漸領悟到生命與死亡的意義,最後,才能帶出那樣豁達又令人感動的「身後再會」。

 

 

 

老實說,還沒看戲之前,多少有點擔心劇情調性偏嚴肅沉重,但沒想到實地觀賞,整部戲其實很「輕」,觀眾十分容易融入,心理層面卻不會感到太多壓力。 這裡的「輕」並非意指搞笑輕挑,而是故事不會一口氣丟出很重的東西要觀眾承擔,觀戲者就像站在主角們旁邊,自然而然感受他們生活的變化。 此外,我很訝異這部戲甚至會讓我笑出來,而且不止一次,笑點也非刻意安插,真的就是很自然地被逗笑;可觀看教授接下來的病情發展,又覺得感傷無奈…… 不得不說本戲在悲與喜之間的拿捏相當精妙,兩種情緒沒有過度渲染,相互呼應又是恰到好處。

 

 

 

整部戲只有兩位演員,場景也走極簡路線,僅靠燈光、幾張桌椅與投影片的更動表達場景變換,餘下便靠演員功力補足效果。 看得出卜學亮下了功夫,總是給我喜劇人物印象的他,這次扮演時而正經路線的角色還蠻不錯,我覺得他把米奇那種靠嘴皮子逃避現實的模樣掌握得很好。 不過因為他講話太快(角色個性也有影響?!),偶爾會有聽不太清楚部分台詞的情況發生。

 

 

 

至於金士傑還是沒話說(我大概一輩子都是用這句話形容他吧),我並沒有親身目睹過漸凍症者的病況,但他將病發到病重整個演變過程完整搬到台上,無論肌肉抖動、四肢乏力、以及精神耗弱等等病徵,觀賞當下真的會覺得病就是會這樣發作。 換幕燈暗之際,他仍繼續詮釋重病患者,不是慢慢推著輪椅離場,便是由其他人攙扶搬運到下一個演出地點,一切種種,就是演員對表演的認真態度體現。

 

 

 

又,如同教授表現出的溫文,加上金士傑本來演風走沉穩路線,他講話與動作亦較緩慢,與卜學亮的急躁呈現巧妙對比。 我偶爾還會有種「金士傑的慢帶領/壓住卜學亮的快」的感受,再想到劇情的悲喜交錯,覺得整部戲的調性實在相當有趣。

 

 

 

身為庸庸碌碌上班族,蠻多地方跟米奇很像,所以看完戲感觸很深。 對於人生議題,我還沒找到答案,但心裡至少放鬆了許多。 其實,不一定非得跟死亡有關,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的人都可以來看看這部戲,相信會被勾出很多想法,至少跟我一樣,走出戲院外是很「鬆」的狀態。

 

 

 

最後補充一段小插曲,戲末,莫利提到午餐籃和之後星期二的課該如何安排時,我眼角恰好瞄到左前方小姐突然拿出iphone檢閱訊息(手機螢幕實在太明亮),同時迅速回了幾封email…… 突然好想靠過去拍拍她肩膀跟她說:妳這樣做好米奇喔~~~

 

 

 

話說米奇已經開始學著戒掉手機,我們不一定得完全割捨,但至少可以把手機關機,並丟到包包最底部,在這兩個多小時之中,好好聽聽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* 感謝果陀&承寧賜票

 

 

* 更多相關內容請見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官網 (本文圖片擷自官網)

 

 

* 各表演場次與地點可参考兩廳院售票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rol卡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